学博云2022考研经验贴(下):减少自我感动
我的初心
大家好,我是SDU2022届新传专硕Faye。写下这篇经验贴的时候,距离我得知拟录取信息已经基本过去一个月。
在我考研的这接近一年的时间里,得到过很多山大师哥师姐的帮助,这一年的备考让我爱上这所学校。我怀着惴惴不安的心去结识他们,一方面我自己并不知道是否能够考得上,另一方面传播是个不确定性始终伴随的过程,我并不知道他们是否愿意解答我的很多问题。但事实是,这些学长学姐,不仅对于你的问题、情绪和困惑给予最大程度的回复,还给我了无条件的信任和肯定。这让我感觉到,SDU新传,是一个有温度但又并不功利的地方。
因此,我也想通过自己的分享,为后面的诸位学弟学妹做点什么,把这份SDU精神传递下去,这也最终促使我想要分享一点什么。
关于择校(上一期)
专业课一(上一期)
专业课二(上一期)
英语政治
经验教训
四、英语政治
专硕考的是英语二,但我们可以发现,专硕考英语一的学校越来越多,是一个趋势,外加我自己前期有考学硕术的打算,我是从英语二开始,英语一打基础再回到英语二的学习路径。
首先,3-5月,我以精读真题的思路,先做题再学文本,这样完成了10年到21年的英语二的第一遍真题的学习。同时背单词的工作也同步进行,英语科目的学习我觉得过往经验说的很透,就是真题和单词。我是用的红皮书来复习。这里特别要反思的是,我的阅读四篇一共错了3个,现在阅读答案的考察格外重视形近词辨析,长得像的单词到底各自是什么意思,需要大家在背单词的时候格外注意。
之后,同样的方法,因为英语一的真题数量更多,6-9月我主要在学英语一的阅读真题。10月开始,我就重新返回英语二,以考试的形式完成真题,回顾过程中也不纠结于细节,而是宏观着眼文章文本,勾连和题目以及考察的关系。这里要说的是,英语二的完型、新题型和翻译难度都不高,我是10月开始安排在阅读真题之外边做边学的,完全来的及。
作文我是10月底开始学的,小作文跟了石雷鹏的课,学完几节就知道怎么写了,大作文我看了很多资料,都没有觉得很好的,最后就是每一次自己去写,写完修改。当然,我40分的主观题拿了28分,翻译题我又感觉还可以,那么还是作文的得分一般,还是警醒学弟学妹们重视作文,不要以模板应试,也要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。
至于政治,我实在没什么经验可以分享,据名单来看,我是所有录取学生里政治理论的最后一名,只考了61分。我觉得只能是分享一点教训了。这里面更多的是我自己对这个学科的偏见,也有我复习策略的失误,我没有重视基本知识的厘清,而是以量取胜,做了市面上几乎所有的模拟卷,其实所有卷子做完都是原地踏步,一个水平的分数,最低31,最高也就39分。也没怎么做过反思,我学的很疲惫,经常有时候一个早上都在学政治。腿姐的技巧班我个人不推荐,有时候真的太多了,容易分心。
大题的话,可以不背腿姐,但是腿姐的冲刺课讲大题一定要听。我自己12月还是背的是肖4,不管肖爷爷押的准不准,作为一种语料,他的质量是不容置疑的。同时答题的时候一定要读材料,试卷内容都没有废话。
五、一些经验和教训
大家可以看到,我的经验里少有外界的依赖,更多的是我自己的默默耕耘,无论收获如何,我觉得不要被应试的辅导乱了你自己的节奏。我是比较喜欢自己学的人,我当然会看外界的信息,但是不管报班、选资料还是其他,基本还是坚持了保留给自己最多的时间,希望大家在遇到要报什么、看什么、学什么的相关问题的时候,还是遵从自己的内心,毕竟是你自己的考试。
关于是否要电子化学习,我个人的经验是更喜欢纸质化,不论是总结、写题目还是看书,没有具体的物质实体对我的学习效果而言就是大打折扣。毕竟最后交上去的还是纸质媒介,研究生考试还没有改革成上机考试。更不要提电子产品带来的上瘾、分心问题如何去克服。同时我也没有专门的练过字,虽然字写的一般,但是平时没有手感,上考场怎么能写的好字呢?
对于新闻传播学考察的知识内容和所谓的教材资料,希望大家也能辩证的看待,我们作为文科的考试,是没有固定的答案的,标准是有的,但是因为现在考的人太多了,不少老师们也通过自己的社交媒体表示过,希望看到更具有个人思考、洞见和情怀的答案。孔夫子早已说过,尽信书则不如无书。刚好我写这篇经验贴的时候,在同步旁听赵月枝老师的一个论坛点评,我也不止一次听见赵老师这么说了——那些西方的理论和学术话语体系,没有他们,我们(中国学者)能说话吗?希望大家问问自己,是否对于不论现实还是学术的热点,都以文献阅读和尝试对话的方式,作出或者试着作出自己的思考和回答呢?尤其是,在不计较是对或错、黑或白、你或我的前提下。
最后,我想说的是,考研并不是一元论下的单一线性过程,大家真的应该多正视多努力、少纠结少感动,我不觉得为了新闻理想来考研就一定合适。对于学术来说,考研是你拿到第一个身份——研究生的必经之路,就是平常、普通的事情,没有那么多的价值可言。这个过程中,认识到人力的有限、努力的局限以及和专业学者的差距更为重要。我很喜欢的陆晔老师去年发过微博,原文找不到了,大意是,读研读博不意味着吃香喝辣,甚至也没有大家想象中的美好待遇,更多的是毕生的努力、产出和追求。希望大家更多以学术为志业而不仅是职业甚至事业,加入我们这个学科,做出对自己而言最可贵也最清醒的决定。
如有疑惑,后台回复经验贴,或许可以获取学长联系方式哦~
<< 上一篇
下一篇 >>